• 报业集团广告部
    专业 快速 低价
  • 联系电话
    400-6055-150

向海,向海,再向海

“蓬莱阁上望蓬莱,万丈瀛洲缥渺开。”明代诗人黎贞描绘的蓬莱仙境与缥缈海景,至今仍激荡着烟台人的山海豪情,而这也正是今日烟台向海图强的浪漫底色。千百年来,烟台向海逐梦之情从未停歇。

如今,这份历久弥新的豪情与梦想,正化为烟台市逐梦深蓝的澎湃动能:东方航天港火箭刺破苍穹,“耕海1号”织就海洋文旅新景……一幅广袤深邃的现代“耕海图”在山海之间壮阔铺展。

这幅“耕海图”背后,凝聚着烟台市各级政协的智慧和力量。近年来,烟台政协人始终将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履职重点,主动融入大局,积极协商建言,在“仙境协商”中凝聚共识,让蓝色梦想照进现实。

向海问宇:苍穹叩问“星”征程

——以调研协商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添动力

今年1月13日,黄海海域,捷龙三号遥五运载火箭搭乘“东方航天港”号火箭发射船,在烟台海阳近海海域点火升空。前来观摩的市民游客聚集在岸边,用相机记录下火箭腾空的难忘瞬间。

提起火箭发射,酒泉、西昌、太原等陆上发射基地早已广为人知。而今,“去海阳追火箭”成了航天爱好者的新选择。位于烟台海阳的我国首座海上航天发射基地,已经成功保障了19次海上发射任务,累计将127颗卫星送入太空。

一次次成功的海上发射,让海阳这座小城在航天领域声名鹊起。可以说,看一场火箭发射,赴一次“星海之约”,已成为到海阳的独特“打卡”方式。

“东方航天港建设之初,我们就规划了航天科普教育基地项目,打造形成‘发射观礼+航天科普教育研学’的沉浸式游览体验馆。”东方航天港研究院综合处副主任张杰介绍。

“这个展馆里的内容特别丰富,长大以后我想当航天员。”来自新疆的小朋友胡朝静博跟随“大国重器”研学团来到这里,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们一起播下了“逐梦航天”的第一颗种子。

擎动蓝海、逐梦苍穹,烟台海阳为什么能行?

2019年6月,我国以烟台海阳港为发射母港,在黄海海域成功实施首次海上发射试验,为烟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2021年9月,以东方航天港产业园为领建园区的“航空航天产业链”正式列入烟台市16个重点产业链之一。自此,烟台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驶入快车道。

“目前,烟台已形成了‘海上有船、陆上有箭、天上有星、空中有网’的产业布局。”作为航空航天产业链链长,烟台市政协副主席、党组副书记高君勃见证了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、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。

在这一过程中,烟台市各级政协从未缺位,通过多种履职方式,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动力。

2023年,烟台市政协航空航天行业委员议事室挂牌成立。此后,围绕“当前商业航天发展最新趋势”等议题,积极组织委员调研协商,形成多项务实可行的对策建议,为市委、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。

既当“智囊团”,又做“服务员”。海阳市凤城街道是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“主战场”,凤城街道工委副书记、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范少帅介绍,联络室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,组织政协委员深入航空航天企业一线,访企问需、纾困解难。今年以来,深入企业开展5次政策宣传,帮助解决7个问题。

于细微处见功力,像这样的履职实践还有很多。在烟台市政协引导下,委员们用持续担当与作为,为这座小城的航天梦想不断添砖加瓦,陪伴着更多“星海之约”照进现实。

向海寻趣:“仙境海岸”引客来

——委员建言助力海洋文旅提质升级

海风习习,碧波荡漾。一条璀璨夺目的“项链”镶嵌在烟台市莱山区四十里湾海域的蔚蓝之上。

“项链”的一端是花瓣状的智慧渔场,另一端则是海星造型的综合体平台,这就是国内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“耕海1号”。

登上这座现代化的“海上度假村”,科技感扑面而来。这座有7层楼高的综合体平台外围直径达120米,面积有1万平方米。游客们可以在展厅探索深海的奥秘,也可以到休闲海钓区尽享垂钓的乐趣,实现360度沉浸式旅游体验。

“这里有不一样的风景和视野”是许多游客对“耕海1号”的深刻感受。而在这里的新鲜体验,仅仅是烟台为游客们精心烹制的海洋文旅盛宴的一个缩影。

夜赏“寻仙号”游艇灯光秀下的仙境海岸,体验“崆峒岛环岛游”探秘世外桃源般的海岛秘境,搭乘“好客山东·半岛1号”畅游山东黄金海岸线……

依托近海、海岛及跨区域海上航线,烟台打造了覆盖“白+黑”全时段、联动烟台海岸、海岛以及环渤海地区多领域的10余项海上游产品,编织出一张贯通陆海、辐射区域的海洋文旅网络。据统计,2024年烟台接待国内游客近1亿人次。

想把丰富的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,提升游客住宿体验很重要。去年11月,烟台市政协召开“打造精品旅游民宿业,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”专题协商会,聚焦发展精品旅游民宿业集思广益、献计献策。

委员们一致认为,烟台沿线海岛生态良好、生物多样、渔家风情浓郁,应积极探索“民宿+海洋文化体验”等新模式,打造独具山海魅力的特色旅游民宿。

委员关注,持续建言。在烟台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,烟台市政协常委亓燕建议,要以提升游客获得感满意度为导向,大力发展海洋旅游、康养旅游等新型业态,打造一批“演出+旅游”“赛事+旅游”的主题旅游组合产品。

如今,烟台市海洋文旅正以更丰富的业态、更优质的体验吸引着八方来客。而这背后,烟台市各级政协的持续建言与积极推动,也为这片仙境海岸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。

向海耕耘:耕海牧渔筑“粮仓”

——汇智聚力让海洋牧场“种”出丰收希望

三文鱼,既有油脂的温润,又不失鱼肉的紧致,每一口都让人感受到海洋的馈赠,是不少食客老饕的心头好。据统计,我国三文鱼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元,但大部分依赖进口。

烟台濒临黄海、渤海,有1.16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面积,是全国重点渔区和优势水产品主产区,具备发展深远海养殖的能力。在烟台开展三文鱼高端化养殖成了不少人努力的方向。

今年6月,烟台市政协委员、烟台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沈萍萍在前期收集大量资料、进行实地探访的基础上,提交了关于烟台市三文鱼养殖发展的调研报告,建议支持三文鱼产业规范发展,打造“烟台三文鱼”特色品牌矩阵。

沈萍萍的建议得到了烟台市政府的重视,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表示,将力争把深远海三文鱼养殖培育成烟台现代海洋渔业的新增长点。

聚焦高附加值的“海珍品”养殖,正成为烟台拓展渔业价值的关键路径。作为中式烹饪的高端菜肴,经典鲁菜葱烧海参就发源于烟台福山,而这道菜中的主角——海参,正是近年来烟台市倾力打造的特色水产养殖品种之一。

党委有部署,政协见行动。烟台市政协积极作为,深入参与到海参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,通过委员调研、协商座谈、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建言献策,并向市委、市政府提交专题调研报告。

烟台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王宜清介绍,依托这份报告,相关部门出台了推动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,目前已初显成效,苗种繁育方面突破5个国审新品种,年出苗量占全国40%。

事实上,烟台市政协对海洋牧场发展的助力,从未局限于三文鱼、海参等单一产业。为推动全域海洋牧场建得更好、效益更高,委员们持续聚焦,积极建言,为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。

省政协委员、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院长李斌连续3年围绕海洋牧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广泛调研,提交社情民意信息50余篇;烟台市政协常委徐敬伟通过“议政直达车”,围绕推广海水养殖金融保险,与职能部门面对面进行交流……

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烟台政协人聚焦中心、协同发力,以具有前瞻性、可行性的对策建议,助推烟台向着建设现代化、精细化的海洋牧场阔步前进。

向海攻坚:深蓝智造锻“重器”

——政协“穿针引线”点燃海工装备引擎

万顷碧波,海天相连。在烟台南隍城岛海域,由中集来福士集团打造的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——“经海001-008号”如一个个“海中城堡”,囤起一座座“蓝色粮仓”。

中集来福士的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烟台造船厂。多年来,集团累计交付上百座各种类型的海工装备,包括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“蓝鲸1号”“蓝鲸2号”、全球最大最新一代风电安装船等。下转第二版

记者手记

“三精”工笔绘深蓝

站在烟台的海岸线上,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咸涩的海风,更是这座城市向海进击的磅礴气息。向海而兴、向新而行,烟台用“精准”“精彩”和“精华”,绘出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触可感的答卷。

以“精准”为笔。发展路径的抉择贵在精准。从首次海上发射到形成完整产业链,烟台用5年时间完成了从“看火箭”到“造火箭”的华丽转身。这背后,是烟台市委、市政府抢抓机遇、精准开拓出的新赛道,也是烟台市政协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履职的担当作为。

以“精彩”为墨。精彩,是烟台海洋经济发展的亮色。海洋文旅精彩纷呈,吸引着八方游客。政协委员敏锐捕捉到“留量”密码,为海洋民宿、全域旅游产品献计,让游客从“过客”变为海洋文化的深度体验者。

以“精华”为魂。从海洋中萃取精华,是烟台涉海产业迈向高端的核心逻辑。这里不满足于“靠海吃海”的传统路径,科技赋能让传统渔业蝶变、海工装备领跑,在深蓝领域写下了“烟台答卷”。

海风依旧,烟台挥毫的“三精”长卷却日日更新——以精准谋局,以精彩添韵,终以精华立魂,这座城正用最硬核的产业实践,诠释着最浪漫的耕海传奇。

统筹:任杰 联合采写:本报记者 朱洪升  刘伟  李雨霏  蒋明  曹玉瑞 通讯员:李新征  于宗民  丁士杰  滕一菲 参与:本报记者 张雨婷

来源:《联合日报》


枣庄日报登报电话_枣庄日报广告部

东营日报登报电话_东营报广告部

潍坊日报登报电话_潍坊日报广告部

济宁日报登报电话_济宁日报广告部

Baidu
map